您的位置:首页 > 法院专栏 >
从“剑拔弩张”到“钱款到账”:前锋区法院15分钟办结一年工伤案
www.qf.guanganpeace.gov.cn 】 【 2025-09-18 17:46:44 】 【 来源:法治四川

  “法官同志!钱到账了!10万块刚进我银行卡!太感谢你们了,这事儿终于圆满解决了!”

  

  一场持续近一年的工伤纠纷,曾让唐某愁得夜不能寐,也让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。9月15日,记者从广安市前锋区法院获悉,在这场纠纷中,前锋区法院以耐心和专业,将这团“乱麻”捋成了“顺丝”,让司法公正既有速度,也充满了温度。

  

  一切要从那场意外说起——唐某在工作时不慎滑倒,手臂重重摔在地上,当场疼得无法动弹。后续的治疗中,不仅身体要承受疼痛,医药费、误工费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家里的经济重担一下子全“压”在了他身上。

  

  随后,唐某向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,人社局作出认定工伤决定。唐某找到用人单位,希望能拿到应有的工伤赔偿,“我是在上班时候受的伤,这肯定算工伤啊!医生说后续还得复查,家里就靠我这点收入,12万的赔偿款是我根据治疗和生活基本需求算出来的,真不算多。”

  

  然而用人单位的态度,却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唐某头上:“你已经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了,跟我们不算正式劳动关系,这事儿没法按工伤算!”即便后来松了口,也只愿意给7万:“多一分都没有,你愿意就拿,不愿意就耗着。”

  

  一次次协商,一次次不欢而散。唐某急得上火,用人单位也觉得“委屈”,双方的分歧如同一条鸿沟,越来越深。

  

  最后,用人单位干脆一纸诉状诉至法院,要求撤销之前的工伤认定决定,这场纠纷也彻底走进了“死胡同”。

  

  案件受理后,前锋区法院承办法官并没有急于启动庭审程序。考虑到唐某急需用钱治疗,而企业也希望尽快摆脱纠纷的困扰,法官认为调解才是最高效的解决途径。

  

  承办法官先是和唐某坐下来聊。“唐大哥,您先别着急,咱们先把法律规定理清楚。虽然您已超过退休年龄,但实际仍在单位工作,属于‘超龄务工人员’,这种情况是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,您的诉求中哪些合理、有法律依据,我都帮您标出来了。咱们不漫天要价,但也绝不能吃亏。”

  

  听到法官这么说,唐某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下来:“法官,我不是要讹钱,就是怕拿不到钱,后续治疗没着落,家里老婆孩子就指望着我呢。”

  

  另一边,承办法官也多次与用人单位沟通,语气诚恳也态度明确:“咱们先不说情理,单说法律责任——如果认定工伤成立,企业不仅要支付赔偿款,拖延处理还可能产生额外的滞纳金,对企业的信用也有影响。再说情理,唐某是为企业工作受的伤,现在正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,换位思考下,咱们能不管吗?”

  

  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在法官耐心反复的沟通下,双方终于愿意坐下来谈。可没想到,双方刚就10万元的赔偿金额达成一致,支付方式上又出现了新分歧。

  

  “分期付我不放心!”唐某一口拒绝,过往的拉锯战让他没了安全感,“万一这次给了一部分,后面他们不认账了,我又得跑法院,实在耗不起!”

  

  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难处:“现在企业资金周转确实紧张,一次性拿出10万有点困难,要不还是再商量商量?”甚至一度打算推翻之前已达成的调解意见。

  

  眼看刚有转机的局面就要“降温”,承办法官果断采取“背对背调解”方式,分头做工作。面对用人单位,法官继续摆事实:“一次性付款虽然当下紧张,但能彻底解决纠纷,避免后续再产生矛盾,对企业来说也是‘一劳永逸’”;面对唐某,承办法官也耐心安抚:“我们会跟企业明确,协议签订后必须马上打款,法院也会跟进监督,保证钱能到您手上。”

  

  经过近3个小时的释法明理、反复协调,双方终于逐渐放下了对立情绪。用人单位当场表态:“我们马上安排转账,一次性付10万!”唐某也放下了心:“好,我相信法院,也相信你们!”

  

  调解协议签完,用人单位立即联系财务转账。15分钟后,唐某打来了电话,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。

  

  从最初的“各执一词”,到最终的“握手言和”;从持续近一年的“拉锯战”,到短短几小时的“调解成功+15分钟到账”——这场工伤纠纷的圆满化解,不仅是前锋区法院司法为民的生动体现,更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。(刘晓月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雍剑波)


编辑:满新液
前锋区长安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