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近日,前锋区人民法院法官陈茜收到一份从江苏邮寄来的起诉状。起诉状上陈述,郑某在某App上看到夏某(前锋区代市镇大田村人)正在售卖一款二手手机,标价2000元。双方交易时,夏某提出通过微信交易可免50元平台费,郑某同意了该提议。此后,夏某以“代签费”“保证金”“加急发货”等理由让郑某转账,郑某陆续转账共计2500元。不料,夏某收款后既不发货,也不再回复消息。
陈茜阅读完起诉状后,发现夏某与网络二手交易人群特征不符。夏某的身份信息显示其为72岁,按常理推断,大多数这个年纪的老人对网络交易并不熟悉,也应该说不出这么多转账理由。
为查明案件事实,陈茜到代市镇大田村了解情况,并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,成功联系到夏某的子女,还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夏某家中。
来到夏某家中,陈茜问:“您是否使用过一款App售卖二手手机?”
面对陈茜的提问,夏某一脸懵。随后,夏某拿出自己使用的“老年机”,表示自己听不清,让陈茜联系其在外务工的儿子。
通过联系夏某的儿子,陈茜得知,夏某从未注册过相关账号,更不可能参与该起交易。
根据郑某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,陈茜发现,交易方对表情包以及网络用语的使用非常熟练。
陈茜遂询问了夏某家庭成员情况,夏某称,他家中还有一个15岁的孙子小夏。陈茜推测,小夏很有可能就是售卖方。
经过与夏某及小夏的沟通了解,最终确认此事确实是由小夏所为。
事情查清后,考虑到实际交易方为未成年人,账号信息登记方又系年逾七旬的老人,陈茜便试图通过调解的方式来化解纠纷。
陈茜一边对小夏普及法律知识,耐心引导其认识自身错误,并责令夏某加强家庭教育,履行监管责任;一边告诫郑某网络交易要提高警惕,及时止损,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。同时,与大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达成共识,将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,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。
最后,双方达成一致协议,夏某家人退还郑某转账的2500元。(陈秋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