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;良法善治,民之所向。
如今,漫步于前锋区的城市乡村,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法治氛围:政务大厅依法办事、井然有序;执法人员严格规范、公正文明;公园广场处处可见法、时时可学法……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。
回望前锋区过去十年间的发展历程,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主线——以法治护航经济发展、以法治保障社会进步。
7月10日,记者走进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大厅,大厅内秩序井然,不见排长队的情形。记者注意到,不同于以往,现在的办事大厅内共设置了6个“无差别综合窗口”,许多业务均可在这些窗口实现“一窗通办”“一网通办”,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群众排队等候的时间。
“综合窗口实行敞开式办公,我们与工作人员可以面对面交流、无障碍沟通,非常便利。”正在办理营业执照的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。
这是前锋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。建区以来,该区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、为企业服务的思想,以“放管服”改革为抓手,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、创新审批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,不断提高审批效率,有效破解过去行政审批环节多、程序多、时间长的问题,大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。
除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之外,前锋区还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。
“您好!我们是前锋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,这是我们的证件。夏季高温,食物易腐败变质,此次到贵单位就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检查。为了保护您的合法权益,监督我们的执法行为,本次执法过程将全程进行录音录像,请您知晓。”
这是前锋区相关执法单位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后的常见场景。“市场监管部门涉及的法律法规多达130余部,数量巨大,内容庞杂,给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带来很大挑战。”前锋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介绍说,为全面提升执法队伍综合能力,该局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培训学习,并经常开展业务交流,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升。
法治的真谛,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。如何让法治的声量更大,形成强大声势?如何持续开展“八五”普法,把法律送到人民手上?前锋区给出了答案。
前锋区严格落实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普法责任制,结合实地督察评估中发现的短板和弱项,及时督促普法责任单位有效普法、精准普法。
5月29日,在民法典颁布三周年之际,前锋区多形式、多渠道、全方位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活动,把民法典送到大家手中、讲到大家心中,在全区掀起学习民法典、运用民法典、崇尚民法典的热潮。
与此同时,该区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“法律明白人”示范带头作用,邀请“八五”普法讲师团成员分片区在虎城镇、代市镇、大佛寺街道、观阁镇等地,对村(社区)两委成员、法律明白人及当地群众开展针对基层群众关心关注的婚姻家庭、继承、劳动合同、借款、侵权责任等问题的民法典专题法治讲座;充分发挥“法律明白人”和村(社区)干部的普法作用,让村(居)民足不出门就能及时获取民法典知识,畅通民法典普法宣传“最后一米”,让大家更加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是保护自身权益的“社会生活百科全书”。
法治建设需以人民为中心,扬善惩恶、树风立德,实现法安天下、德润人心。在芦溪河畔的法治文化公园,市民流连于一处处法治展牌前,浏览法治条文、领会法治精神、厚值法治信仰,感受法治的润物无声。
“‘法治为基,共筑美丽中国梦’,这就是咱老百姓的心声啊。”指着不远处的展牌,家住六角丘小区的李大爷说,“政府讲法,百姓守法,前锋处处都有法治的氛围。”
城市如此,乡村也是如此。走进四川省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——前锋区虎城镇水口村,浓厚的法治文化气息在村里处处皆是。
“像我们出去打工,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发工资,拖欠工资什么时候必须得要,确实能帮到我们。”50多岁张林高兴地说,乡亲们大多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,一些村民外出打工时曾吃过不懂法的亏。现在好了,村里随处都可见法律知识,大家在农闲时都愿意学习。
不仅是虎城镇水口村,前锋区各乡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把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农耕文化等有机融合,纷纷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,形成了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。
道远且长,虽远必达;心之所向,行必能至。回首来路,前锋区持续夯实法治基础、加强依法治理,为社会长治久安、繁荣发展打开新局面;展望未来,前锋区将继续以法治建设创造新动能,着力提升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水平,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(姜曦悦 周君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)